本质混邪杂食,过激洁癖勿扰
这里会有很多奇怪的CP出没
文章分类见置顶与合集,完整版见凹三,ID Momentummori
红心蓝手随缘,评论多多益善

[绝杀慕尼黑][沙俄AU] 流放者(尾声+后记)全文完结

本章已修订。

全文时间线见汇总页

本文的BGM是一部电影的OST,Ennio Morricone的《La Califfa》,曲子非常美非常动人,它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的原因之一。


尾声

1832年,十二月党人亚历山大·别洛夫的回忆录在巴黎出版,题为《重返西伯利亚》,作者将此书献给了“我最亲爱的弗拉基米尔·彼得洛维奇·加兰任”。

在欧洲,有许多人对彼得堡和西伯利亚发生的事相当感兴趣,尤其对富有牺牲精神的十二月党人寄予同情,但在回忆录的开篇序言里,别洛夫却写道:

1825年12月26日,这一天对我来说纯粹是一个偶然。我从未谋划过与起义相关的事,但是,在流放之路开始之后,偶然慢慢变成了必然,我因为罪名而变成了罪犯。难道说,十二月党人其实诞生于仇恨之中?不,不是这样的,也许读完本书的故事后,你们会感到惊讶,在我身上发现鲁莽轻率、傲慢自大和软弱自私,但不是仇恨,绝不是仇恨。

1826年七月到1828年九月,我在西伯利亚待了大约两年时间,服刑期间我已经知道自己身患绝症——不可能治愈的心脏疾病。那个时候,绝望比病痛更让我感到害怕,我想,没有人像我这样不幸,生命刚刚开始,便要宣告结束,我害怕自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任何东西,甚至连所爱之人的记忆也不能成全。于是,我做了一个至今难说好坏的决定:混入1828年沙皇大赦的行列中,回到了彼得堡。

我经常想起在托木斯克一同服刑的伙伴,他们性格各异,但并不比一般人更高尚或更卑劣,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,是从前单薄的人生中见所未见的可能性。回家以后,我曾托人去打听十二月党人的消息,这才得知,在1827年到1828年间,他们已经陆续从西伯利亚各地转移到了赤塔。据说,尼古拉一世为了减少政治犯对当地居民的坏影响,决定将他们集中到一起,修建专门的监狱进行管理。

获得赦免的幸福是令人难熬的,我时常为自己抛弃了同伴而感到愧疚,因为只有我免去了刑罚,回到了爱我的人身边,这种自私、狭隘的爱与十二月党人的精神是否截然相悖?

我无意为自己辩解,但必须坦白我的想法:这不是为了逃避痛苦,即使我所经受的已经超过了我应得的。在我们这个时代,如果一个人敢于诚实面对自己的灵魂,忘我地投入到爱情之中,那么即使他被焚烧殆尽,也应当承认,他度过了有尊严的一生,他行使了生而为人的自然权利,他在心灵的革命中是最后的胜利者。

……

 

回忆录出版三年后,沙皇再次向十二月党人施恩,将强制服苦役的刑罚改为定居点流放,赤塔监狱的囚犯们又被分散开来,各自前往荒凉的未知,在孤独与自由中挣扎求生。

1836年时,出版商决定印刷别洛夫的第二版回忆录,并增加一些新内容,在杂志上连载刊出。他们花费不少功夫找到了一些曾经认识萨沙的伙伴,其中之一是尼古拉·安德烈耶维奇·保尔康斯基,他在1827年试图潜逃,但失踪一年之后被当局发现,被捕后立即送去了赤塔,与其他十二月党人关在一起。以下便是他为《重返西伯利亚》写的部分增刊内容:

那时我们或多或少相信,俄国的未来在十二月党人身上,在自上而下的改革之中,事实是否如此呢?

起义发生之后,不少人产生了怀疑。不过,我们的社会实验并没有因此而停止,我的同伴们用自己的双手,搭建起了微型的“共和国”,在那里,每个人从自己的所得中拿出一部分,组成公共“国库”,然后再按人人平等的原则进行分配,再没有贵族与平民、穷人与富人的分别。诚然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,公社也曾经濒临崩塌,但谁能想到,一个看似充满苦难的地方,竟成为了俄罗斯共和制的先驱。

离开赤塔之后,我被分配到布拉茨克附近的村镇定居,我相信自己已经彻底成为了西伯利亚人,这里是我的家,也将是我死后埋葬之地。并不是说我对故乡、对俄罗斯毫无眷恋,正相反,只有在这里,在剥去了空谈与愤世嫉俗的土地上,我才能像爱母亲一样热爱它。

布拉茨克的医疗条件非常糟糕,几乎没有像样的医生,所以我试着开始在当地行医,并教一个接生婆如何当护士,她学得很快,人很聪明,我相信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。

我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,打水烧火做饭,然后在七点到下午四点间出诊,晚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。当然,这里经常有突发事件需要急诊,大家都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我。

也许,我将一直这样沉默下去,不再有人知道我从哪里来、我的父母是谁,我也可能不会成家,无法留下子嗣,但这不重要,我已见过太多的同伴死去,有些人肉体陨灭,有些人精神死亡,没有人拥有完美的命运。事实如此,我们分别已久,永远不会再相见,但可以确信的是,当全人类因痛苦与不幸再次联结起来的时候,就是我们重逢的那一天。

 

保劳斯卡斯读完序言,合上书页,将萨沙的回忆录放在茶几上。他呆坐了一会,这些熟悉的名字勾起了许多回忆,遥远得仿佛是上辈子发生的事。

时间还早,谢尔盖今天有课,应该要晚上才回来。下午他从报社回家,经过邮局取信的时候收到了这本书。它并不是直接来自出版商或加兰任公爵,因为他和谢尔盖这些年来隐姓埋名,辗转了好几个城市,并没有告诉多少人确切的地址,寄书给他的是“青年欧洲”的同仁志士——这个组织中聚集着许多波兰起义的幸存者,他们成功逃亡到了国外,散落在各地,继续未竟的解放事业。

初秋的阳光缓慢地爬过客厅的地板,这是慕尼黑一年中最好的季节。他们搬到这座城市已经有九个月了,最初那段流亡的日子被抛在了身后,尽管外界的喧嚣与纷扰从未停息,在这间小小的公寓里,时间总是流动地温柔又宁静。

谢尔盖在一所大学里教俄语,有时也教俄国文学,他们的生活并不富有,但彼此都很满足。早在去波兰之前,谢尔盖已立好遗嘱,将财产留给玛利亚,任凭她处置庄园和彼得堡的一切,因为他决定不再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里收取分文。

保劳斯卡斯的右腿没有完全恢复,医生说,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,也没有好好护理,可能一辈子都将保持这种轻微残疾的状态。但他不以为意,依然定期做复健训练,在天气好的时候,踩着无声的节拍练习舞步。他想着总有一天,能正式向谢廖沙提出那个迟来的邀请。

这天下午的太阳停留得特别久,小小的客厅成了一片金色的光的田野,被笨拙的舞步切割出长短不一的田垄。

谢尔盖打开门的时候,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景象:他的爱人张开双臂,虚抱着另一个看不见的人影,在秋天丰收的原野上独舞。伤痕与缺憾被阳光一一抹去,镶进了那人闪烁的衬衫袖口。莫佳的节拍走得很慢,仿佛这些年飞速恍过的时光都在此刻停滞,他半闭着眼睛,沉浸在内心流动的音乐里,旋转、旋转……直到他终于注意到了提早归来的谢廖沙,便停下脚步微微一笑。

谢尔盖朝他走去,亲吻他,拥抱他,然后将对方的一只手搭在自己的腰上。他看见莫佳眼中的犹豫,轻声道:“我们可以跳慢一点,慢一点……不要等到那一天,现在就爱我吧。”

保劳斯卡斯凝视着他,点了点头,他握住谢尔盖的另一只手,让彼此的身体与灵魂紧紧相贴。

“好,谢廖沙,那就现在。”

 

 

—全文完—

 

 

注:

[1] “青年欧洲”是一系列组织,即欧洲各地的共和主义者们组成的革命团体,类似跟马志尼的“青年意大利”,文里的时间点如果再往后推十几年就到了40年代,意大利独立战争爆发,此即《牛虻》的时代背景,作者伏尼契的丈夫就是个波兰流放者。

[2] 关于赤塔监狱和十二月党人公社,历史上确有其事,此处不赘述。

[3] 《流放者》里之所以要写尼古拉·保尔康斯基的故事和结局,私心是致敬托尔斯泰的《战争与和平》。托翁的这部巨著虽然不是写十二月党人起义的,但渊源很深,他与著名起义者谢尔盖·沃尔孔斯基公爵是远亲(托尔斯泰的母亲来自沃尔孔斯基家族),公爵从西伯利亚流放归来后,两人见过面,托尔斯泰打算写一部关于起义的小说,筹划到了后来,构思慢慢延伸,就选了时间线更早的俄法战争时期来写,也就成了《战争与和平》。书中的人物有一些以该家族的人为原型,未写出来的尼古拉·保尔康斯基的故事,合理推测他会参加十二月党人起义,然后被流放,所以我就在《流放者》中借用了他。




后记

从7月10日PO了大纲那天开始,到现在有三个多月,终于写完啦!这是我写过的最长的文,也是我第一次写长篇,所以照例写个后记总结一下~

《流放者》的初衷当然只是想写绝美爱情,但慢慢写着构思着,世界观就扩大了。其中的三个主角14、10和5,他们或多或少都抱着想要改变世界的理想而活着,萨沙和保劳斯卡斯直接参与了起义,爆炸式地投入身心,各自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谢尔盖的方式比较慢热,他作为旧制度的一环,就近观察到许许多多的苦难,对每一个可以拯救的人伸出援手,自己的政治立场也在各种经历中微妙地改变……

然而到最后,他们还是不同程度地失败了,萨沙不幸早逝,无论是个人幸福或是国家大义都已无力再战,保劳斯卡斯和谢尔盖远走,一个失去了即将独立的祖国,一个永远背叛了故乡。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碰撞之下,只有爱艰难地存活了下来,这是本文唯一HE了的地方。

(摸摸伊万,土豆实惨)

之前完结过一次,去写了别的故事,但回头想想,我最喜欢最舍不得的还是《流放者》,所以无论如何也得全始全终。我写同人也有五六年了,以前都是写中短篇,因为没有想出过值得用长篇去写的故事,能遇到是我的幸运……感谢小黑!

不过话又说回来,重新连载之后,除了“把情节写出来”这个困难之外,又面临一个新问题,即历史观的问题。涉及到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波兰起义的部分,显然站在不同的立场是会有不同看法的。但毕竟这是一篇同人,原角色生活在苏联时代,他们的历史观和想法,不能仅仅因为移植到了另一个时代而全盘改变(倒退),否则会显得很怪异,由于这些原因,我时常感觉拿不准角色的三观和心理状态,感觉这样OOC那样也OOC,但后来也就不管那么多了,只用我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塑造他们,这大概就是身为作者的特权吧。故事中的51014,有可能看起来思想觉悟过于高了,超越了沙俄时代的平均水平以及他们自身的经济基础,这是肯定的,也理应如此,因为这群人在苏联时代也属于出类拔萃的,只不过专长是篮球而已。

然后来检讨一下缺点吧,这可太多了……各种前后不连贯,还有很多只有我才知道的补丁,基本上每章都打过补丁,因为每查一点资料都可能发现有事实与剧情不符,或是细节或是重要历史事件,然后就要绞尽脑汁怎么自圆其说,让故事续下去。

我其实对沙俄历史所知甚少,基本上是现学现卖,虽然装作若无其事地更新,但我写的时候真的超级抓狂……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是在舒适圈外写文,仿佛盲人走迷宫,所以放飞起来也挺爽~ 之后可能会看情况出个本吧。

总之,感谢这几个月来一路陪我写完的小伙伴,没有你们我是坚持不下去的。最后希望大家喜欢,也希望有评论掉落,要是长评就更好啦~

再次鞠躬,合十。






评论 ( 18 )
热度 ( 41 )

© 人间北看成南 | Powered by LOFTER